查看原文
其他

药驾: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2016-02-22 美车美品 美车美品客户服务中心


点击蓝字,关注美车美品,帮您更懂车!



什么是药驾呢?酒驾顾名思义就是喝了酒开车,而药驾也就是服用过药品之后开车,两种行为有相似之处,却在社会认知、法律责任、安全意识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当你告诉身边的朋友,药驾也是有安全隐患的,朋友们可能会觉得你不够兄弟,我吃了药你还不许我开车怎么的?甚至一些驾龄较长的车主会觉得关注药驾是一种杯弓蛇影的思想,压根不需要去在意什么药驾,有必要对药驾有认知吗?



  并不是我们遗忘了药驾的隐患,就可以避免因药驾带来的危险,今年6月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一台迈腾失控撞到隔离墩,车身翻滚数十米,司机幸存,经过事故调查发现司机患有感冒症状,车主在出发前吃了两片感冒药,加上长途疲劳驾驶,药劲上来后不时想打瞌睡,最终导致失控撞车。


    该事件或许是一个巧合,或许是药驾隐患的显现,虽然存在偶然性,但是不少药品服用之后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我们不可忽视,在各种药品的副作用影响下,多多少少会让车主的驾驶行为与平时健康情况下有所差异。那么,药驾的危害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药驾又是否会在法律上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面对药驾的隐患我们又需要注意那些要点呢?欧小翔翻阅了一些资料,真相昭然若揭,广大车主还需持盈保泰。


    药驾的危害是否存在


    对于药驾,我们大多数国内车主的认识很少,甚至有些根本都不清楚药驾的行为,这与国内交通安全教育单薄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药驾导致的特大交通事故和频发性交通事故不多,远远少于酒驾和飚车,所以药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案例的占有率少而去忽视它,药驾比较隐性,和酒驾不同,酒驾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出来,但是药品多种多样,有些药品并不经过血液,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药驾而导致的事故原因并没有被纳为药驾。



   让我们抛开药驾先谈部分药品的副作用,就不难发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拿最普通的感冒药来说,相信不少读者在服用之后的几个小时内都会出现瞌睡和打哈欠的现象,这就是感冒药的副作用;吃过镇静类药品的读者也应该知道,在服用后的几小时甚至一天内,思维会变得缓慢……各种不同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眼神经、耳神经都会产生毒副作用,只是根据个人的体制好坏,影响程度有强弱而已。



    在我们对药驾到底有没有危害捉摸不透的时候,首都医科大学一份2003年的学生社会试验论文初露异端,欧小翔在无锡市图书馆的医学论文交流材料里发现了这篇论文里的一段数据:“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用抗抑郁镇静剂的事故率达97%,服用大麻酚镇吐剂的事故率是90%。另一项是抗组胺药,造成事故率为72%。而饮酒后驾车的事故率是87%。”报告最后还预测:“长期服药车主,在几年后的事故率会远远高于正常车主,药驾虽然占交通事故原因里很小的一部分,但危害确实存在,尤其是含有抗抑郁、解热散毒、降血糖、抗心绞功能的药物。”


    无独有偶,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以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美国科学家对18882个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员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和体液中发现,乙醇阳性率接近18%,数据的呈现,让我们对药驾所存在的隐患不可小觑。


    法律需对药驾加强约束


    对于药驾,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明文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但是对目前市场上合法生产并且含有精神类药物和麻醉类药物成分的药品不会进行罚款。



 同样的问题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法律程序上的有效监管,在美国酒驾的处罚等同于药驾,如果交警在怀疑你是在服药后驾驶,便会要求车主进行血液和尿液测试,而美国交警对车主服药的判断标准是2010年美国药品监督局对市场上药物的等级分类标准;在法国,药厂同样会在药盒上以不同的颜色标识,警示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


    今年两会,政协委员雷后兴对药驾行为监管进行了提案,让人惋惜的是众多委员一脸茫然,很多委员都不清楚什么叫做药驾,这个提案也就被付之东流了。


我国在药驾上的法律空白,也造成了很多人对药驾的忽视,所以把药驾纳入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关键的不是交通部门单身出击,药监部门也要督促各大药厂对药品划分等级,明确哪些药品服用后禁止驾驶,明确那些药品对驾驶没有影响,以便于交通部门在调查中获得证据的支持。


    只有在法律、药厂、宣传、科普一起联手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药驾带来的危害。


    我们能避开的药驾危险


    在了解了药驾的危害之后,其实,我们平时可以完全避免药驾的隐患,当然服药已经代表身体不适和不健康了,如果患病在身尽量不要亲自驾车,更不应该吃点药勉强驾驶,注意休息才能恢复健康,如果真的需要服药驾驶,那么以下这些药物的服用一定要谨慎,不了解之处还需要多咨询医院医生。


  催眠药:如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当晚服用后能使人安睡,翌日还会有头晕目眩、乏力嗜睡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


    抗组织胺药:如异丙嗪(非那根)、扑尔敏、赛赓啶和安其敏等,因其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常有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


    抗感冒药: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服后产生较多的副作用。驾驶员可改服不含组织胺药的感冒药。


    抗焦虑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和苯乙肼等,常伴有疲乏嗜睡、视野不清、肌肉震颤、反应迟钝和体位性低血压等。若出现此种种迹象,则应暂停驾车,就地休息,以策安全。


    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心得安、消心痛和心痛定等的不良反应有搏动性头痛,在高速行驶、颠簸不平的车辆上尤甚,这是因为血管扩张而致;还有眼内压、颅内压升高而致的视力不清、头晕乏力等。


    解痉止痛药:阿托品类生物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等)及后马托品等,常见副作用为视物模糊和心悸;过量则出现焦噪、幻觉、谵妄和抽搐等中枢兴奋症状。此时应绝对避免出车。


    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美西律和心得安等,常有头痛、眼花、耳鸣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可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低血压昏厥。该药还可使人反应迟钝,对瞬息万变的“交通事变”不能当机立断,易致车祸。



   人都会生病,都会有不健康的时候,也并非说药驾就会出事故,但小心驶得万年船,在急性病服药的情况下还是应当避免驾驶行为,如果是慢性病需要服药,那么也要避开药性发作期,文至尾音,祝各位车友身体健康

▍内容来源:网络

▍综合编辑:美车美品




长按二维码关注该公众号

关于汽车

我们总是可以提供给您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